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18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10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肿瘤学   2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4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比较鼻咽癌容积旋转调强(VMAT)计划设计中X轴方向不同铅门大小的剂量学差异,探讨鼻咽癌VMAT设计中最优的铅门固定大小。方法:在Eclipse 11.0计划系统中采用5种铅门固定方法分别对10例鼻咽癌患者设计放疗计划,比较5种计划得到的靶区和危及器官的剂量学参数以及机器跳数。采用SPSS 23.0软件对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分析。结果:5种固定铅门技术得到的靶区D95、Dmean和HI等剂量学参数均无明显差异(P>0.05),铅门在X2方向全关(FJ1)计划组的CI好于其他计划组(t=-2.97~-1.06, P<0.05);FJ1计划组得到的脊髓Dmax、左右侧腮腺、喉以及口咽的V30和Dmean等剂量学参数均优于其他计划组(t=-5.83~1.14, P<0.05),而对于脑干、耳蜗和颞叶等器官,5种固定铅门技术无明显差异(t=-0.99~2.99, P>0.05);FJ1计划组的机器跳数高于其他计划组(t=8.15~8.86, P<0.05)。结论:5种铅门固定技术均能满足临床要求,而FJ1计划组能够更好地降低危及器官照射剂量,但同时增加了机器跳数,增加了照射时间;而铅门在X2方向从半开到全关(FJ2)计划组相比于FJ1计划组对于器官的保护较差,但提高了治疗效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循环肿瘤DNA的突变特征,并分析其与肿瘤等效退缩率之间的相关性,探讨ctDNA对放射治疗敏感性的评估价值。方法:纳入四川省肿瘤医院初治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35例,采集静脉血分离血浆ctDNA,进行Illumina HiSeq PE150测序,获取突变特征谱;按肿瘤等效退缩率将入组患者分为敏感组和抵抗组,利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非小细胞肺癌ctDNA突变特征主要表现为单核苷酸突变,其中以外显子编码区域错义突变为主,另有部分同义突变,非编码RNA突变及非翻译区突变等,但它们的发生率在敏感组和抵抗组之间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因拷贝数变异是非小细胞肺癌ctDNA突变的另一主要表现,它包括有变异类型的重复和缺失,变异数目的多少及区域的大小,其中变异类型及数目在敏感组和抵抗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基因拷贝数变异区域的大小,在敏感组和抵抗组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秩相关分析显示相关系数rs=0.554,进一步分析其变异重复类型区域的大小,在敏感组和抵抗组之间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8),秩相关系数rs=0.591。结论:非小细胞肺癌ctDNA突变中非同义突变,非翻译区突变,非编码RNA突变均与放射敏感无相关性,基因拷贝数变异类型及数目均与放射敏感性无关,但变异区域的大小,尤其是重复区域的大小与肿瘤放射敏感呈现出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脑胶质瘤是颅内最常见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 术后放疗是其重要治疗手段。目前CT和MRI在脑胶质瘤放疗靶区设计中被广泛应用, 但对于肿瘤范围、复发、放射性坏死、预后等方面的评估仍然存在一定不足。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CT将PET的分子影像与CT的解剖结构影像融于一体, 在脑胶质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随着多模态影像技术在放疗中推广应用, PET-CT分子影像作为重要的补充, 有助于脑胶质瘤靶区的勾画和精准放疗的开展, 有益于脑胶质瘤患者的预后和随访。本文对PET-CT在脑胶质瘤诊断、治疗及随访中的应用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初步探讨MR加速器呼吸导航引导肝癌立体定向体部放疗(SBRT)的流程、可行性及应用优势。方法 回顾分析2021年9—12月10例使用MR加速器接受呼吸导航引导,行SBRT的肝癌患者临床数据。所有患者均行CT模拟定位和Unity MR定位,采集平扫、增强和4D CT,及T1 3D、T2 3D MR影像。选择4D CT呼气末端图像设计参考计划,治疗前采集呼吸导航(呼气末端)T2 Navigator MR图像,并结合实时监控2D MR影像调整或修改靶区位置和形状,选择合适的在线自适应计划流程。目测定位CT、T2 3D MR和T2 3D Navigator MR图像显示肿瘤的清晰度;统计靶区体积变化;比较自适应计划和参考计划的剂量学差异;评估患者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在自由呼吸状态下,T2 3D Navigator MR图像质量明显优于常规T2 3D MR图像,可更清楚显示肿瘤及其边界。10例患者采用位置适应(ATP)和形状适应(ATS)自适应计划分别为37分次和22分次,3例患者肿瘤消退明显。自适应计划的靶区平均适形指数(CI)与参考计划无差异,但靶区外剂量跌落稍慢(P<0.05),尤其是ATS计划较明显。ATP自适应计划的正常肝平均受量与参考计划基本一致,但平均机器跳数明显增加,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TS自适应计划的平均机器跳数、平均子野数和正常肝Dmean和V10 Gy比参考计划有所降低,V5 Gy轻微增加,但均无显著差异。7例患者进行放疗后1个月和3个月疗效评价,野内病灶控制较好,放疗不良反应轻微,未见≥3级不良反应。结论 MR加速器的呼吸导航提高了自由呼吸状态下肿瘤和MR影像的目测清晰度,在肝脏肿瘤的精准自适应放疗特别是立体定向自适应放疗中展现了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后装放疗计划的鲁棒优化方法在宫颈癌放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择已完成治疗的根治性宫颈癌患者 20例,用剂量体积直方图(DVH)参数对比常规优化和鲁棒优化计划差异,用DVH和DVH束评估常规优化和鲁棒优化计划的鲁棒性。鲁棒优化方法使用最差剂量分布考虑放疗中不确定因素存在时的剂量,每次优化迭代计算放射源沿人体左右(x轴)、前后(y轴)、头脚(z轴)方向偏移固定值(2mm)时的剂量分布,再加上放射源位置无偏移情况;每个体元的最差剂量分布是这几种情况中靶区内剂量最低值和靶区外剂量最高值,迭代目标函数通过最差剂量分布计算。结果 在没有放射源位置偏移情况下,鲁棒优化HR-CTV D100%均值比常规优化低,而V150%均值比常规优化高(P<0.05)。在考虑放射源位置偏移情况下,对比多种剂量分布的最差剂量学参数,鲁棒优化和常规优化的HR-CTV D100%均值相近,但鲁棒优化 的D90%均值比常规优化高(范围 0.02~0.03Gy)(P<0.05)。鲁棒优化增加了膀胱和小肠的D2cm3,直肠剂量随着鲁棒优化中考虑的放射源位置偏移方向的增加而增加。所有患者的常规优化和鲁棒优化的DVH束宽度相近。结论 基于最差剂量分布的鲁棒优化不能明显地提升宫颈癌后装放疗计划的鲁棒性,需要其他的方式减小后装放疗中的不确定因素对剂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由于手术、放化疗等手段对机体免疫功能造成伤害,肿瘤患者对新型冠状病毒具有更高的易感性,病情更加凶险,预后极差。肿瘤临床表现的多样性,增加了疑似病例的筛查难度,使得肿瘤患者防控面临诸多挑战。鉴于此,分类管理、精准施策,免疫功能重建,优化肿瘤诊疗路径,以及对特殊场所的精细化防护将是当前肿瘤特殊人群的有效防控策略。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评价四川省放射治疗质量控制水平。方法:采用四川省放射治疗质量控制中心抽样调查和委托市州分中心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全省41家开展放射治疗的单位,参照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诊疗质控中心颁布的《放射治疗质量控制基本指南》制定调查细则,调查项目包括人员配置、设备技术、治疗实施、安全管理、网络质控、年度巡检六项指标,满分100分,总评和分项评价分为优、良、中、差四个等级。结果:人员配置、设备技术、治疗实施、安全管理四项评价较好,优良率较高,中差评较少;网络质控情况不理想,差评单位超过80%;年度巡检大多数单位评价优秀,但仍有3家单位获中评和差评。结论:四川省放射治疗质量控制工作整体情况较好,但仍需加强人员资质、继续教育、安全管理和剂量质控。网络质控是全省质控工作的一个短板,需要加大力度开展网络质控平台普及建设。  相似文献   
8.
目的:自动化合成Al18F-1,4,7-三氮杂环壬烷-1,4,7-三乙酸(NOTA)-成纤维细胞激活蛋白抑制剂(FAPI)-04,并进行体内显像,评估其诊断肿瘤的效能。方法:利用All-in-one型自动合成模块合成Al18F-NOTA-FAPI-04,并进行质量分析;取3只正常BALB/c小鼠和3只4T1小鼠乳腺癌荷瘤小鼠进行PET/CT显像,观察体内Al18F-NOTA-FAPI-04分布情况;对1例肝细胞肝癌患者(男,51岁)进行Al18F-NOTA-FAPI-04和18F-FDG PET/CT显像,评估其对肝癌的诊断效能。结果:自动化合成Al18F-NOTA-FAPI-04的时间约为35 min,合成产率约为(25.2±1.9)%(衰减校正后,n=3),产品为无色透明溶液,pH值为7.0~7.5,其比活度为(46.11±3.07)GBq/μmol(衰减校正后,n=3),放化纯大于99.0%,室温放置6 h后放化纯仍大于98.0%。小鼠体内显像示Al18F-NOTA-FAPI-04的生理性摄取主要在胆道系统和膀胱中,且高度浓聚于肿瘤病灶区域;肝细胞肝癌患者PET/CT显像示Al18F-NOTA-FAPI-04和18F-FDG PET/CT在胸骨旁淋巴结、膈上前组淋巴结、肝门区淋巴结、胰十二指肠韧带区淋巴结、腹主动脉旁淋巴结的靶本比值(TBR)分别为4.1、8.9、5.4、4.8、2.2和1.0、2.8、5.0、2.1、1.1。结论:基于All-in-one型自动合成模块合成Al18F-NOTA-FAPI-04,合成时间较短、产率高、稳定性好,高度浓聚于病灶区域,其PET图像对比度高,诊断性能优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 基于三维(3D) U-net深度学习模型,建立预测CT引导下宫颈癌近距离治疗计划的3D空间剂量分布。方法 2021年4-9月收集114例宫颈癌患者三维近距离放疗计划(处方剂量6 Gy)组成数据集,按84 ∶11 ∶19划分为训练集、验证集、测试集。利用3D U-net模型进行500次(epoch)训练,分别评估测试集病例体素级的平均剂量偏差(MDD)与绝对剂量偏差(MADD)、等剂量面包围体积的戴斯系数(DSC)、处方剂量适形度指数(CI)、高危临床靶区(HRCTV)的D90和平均剂量Dmean、膀胱、直肠、小肠、结肠的D1 cm3D2 cm3剂量学参数。结果 测试集中19例患者的3D剂量矩阵MDD与MADD分别为-0.01±0.03和(0.04±0.01) Gy。50%到150%处方剂量的DSC在0.89到0.94之间,处方剂量CI为0.70±0.04。HRCTV的D90的平均偏差为2.22%,Dmean的偏差为-4.30%。膀胱、直肠、小肠、结肠的D1 cm3D2 cm3最大偏差分别为2.46%和2.58%。模型预测平均耗时2.5 s。结论 本研究实现了一种基于3D U-net的预测宫颈癌3D剂量分布的深度学习模型,为宫颈癌近距离治疗自动化设计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报道三维后装放射治疗中一种可控制驻留时间变化幅度的算法的实现方法和结果。方法 逆向优化算法(GBPO)使用标准的二次目标函数,在目标函数中增加一个可控制驻留时间变化幅度的项,用驻留时间调制因子(DTMF)调节驻留时间的变化幅度。回顾性研究15例使用了三管施源器(Nucletron part#189.730)治疗的宫颈癌患者,分析DTMF与驻留时间标准差的关系,统计剂量体积直方图(DVH)参数(HR-CTV D100%V150%,危及器官D0.1 cm3D1 cm3D2 cm3),评估GBPO计划和商用计划系统(采用IPSA算法)计划之间的差异。结果 当DTMF<20时,驻留时间标准差迅速减小,在DTMF增加到100之后,驻留时间标准差无明显变化。GBPO计划的D100%(3.63±0.36)高于IPSA计划(3.53±0.34),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5,P<0.05),两种计划之间其他DVH参数比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三维后装放射治疗中控制驻留时间变化幅度的方法是可行的,采用GBPO制定的计划在靶区覆盖和危及器官保护方面与IPSA计划相似,GBPO可集成在三维后装放射治疗计划系统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